如果使用百v度A*PP或者U*C/Q.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或者安-全模式(今日*头条须关闭安-全模式)
当日晚上,在广川楼前召集在德州的诸将为贺锦遥祭后,李自成站在楼前的台阶上对站在庭院内的诸将说道:“我等自起兵反明以来,征战至今已经十有三年,当年跟着我进商洛山的老人已经不多了。绛侯虽然是革左五营出身,但是和我并肩作战多年,同老兄弟又有什么区别?
绛侯人品责重,处事沉稳,向来颇有大局观。我原想将陕西、山西一路托付于其,则心中也可无忧了,却不了今日却听到了绛侯不幸的消息。老兄弟一个个远去了,而大业却尚未成功,朕心中甚是悲伤。”
在庭院内点起的灯笼照射下,诸将脸上都是一片惨白,他们心中的哀伤并不比李自成少多少。当然,他们也未必都是为绛侯哀伤,而是被李自成这话勾引起了对那些和自己并肩作战却不幸了的老兄弟的怀念。
不过李自成停顿了一下后,就收起了哀伤的情绪,提高了声音说道:“朕不是悲伤老兄弟们不在了,而是悲伤他们没能见,我们将会造就一个如何灿烂宏伟的新世界。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朕以为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脚下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但是我大顺的未来却必定是光明的。
所以朕以为,今日当为未来的大顺开始储备人才了。朕知道,有些人都想着要朕开科举,可是朕倒要问一问了,我们如此艰难开创的大顺,那些只会读圣贤书的书生真的能守住?能建设好?如果他们只是重建一个翻版的大明,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牺牲还有什么价值?”
张鼎、李友、任继荣、吴汝义、谷可成、田虎等将领纷纷出声支持李自成,认为这大顺的江山确实不能全然交给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身上。
李自成待众人声音渐落时,这才张口继续说道:“所以朕决定,在西京设立陆军小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令勋贵、将门、烈士之子弟进入学习,非士官学校毕业者,不得袭爵,但是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另外,朕今日赦免贺一龙、罗汝才、袁时中三人,寻访他们的后人好生安置.."
李自成身边的老人有些意外,但是其他不是老八队出身的将领都微微颔首,颇为乐见李自成的决定。贺一龙、罗汝才、袁时中三人,都是明末各支农民义军中的佼佼者,特别是罗汝才在各路义军中口碑最好,只不过大家合营之后,这三位又不愿意居于李自成之下,试图在危险过去之后分营,这才被李自成一一剪除。
虽说义军中的这种火拼乃是常事,贺一龙、罗汝才、袁时中也不是没有做过同样的事。各路义军的壮大就是不断吞并其他势力成长起来的,小势力还能用些温和手段,但是大家势力相当的情况下,可就要看谁刀子更快了。
当然,如贺一龙、罗汝才、袁时中这样的大首领会被火拼掉,也确实有些出人意料,这令不少义军最终偷偷离开大顺军,或是投降了明军,或是自己入四川打天下去了。今日李自成能够当中为这三位平反,好歹也算是做出了补救,不管李自成的心意到底是什么,诸将心里却是轻松了不少,至少他们今后不必再担心李自成拿非嫡系开刀了。
在为贺锦遥祭后,李自成就下令给西安,第一是让高皇后、田见秀、牛金星好生为贺锦办理后事,并让高皇后照顾贺锦的家人,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第二是任命田见秀为西路元帅,并任命辛思忠为次帅,和刘芳亮一起协助田见秀管理西路元帅府;第三要求西安建立陆军小学校,招募勋贵、将门、烈士之子弟进入学习。
于此同时,李自成以大顺皇帝和大明太子的名义,发表了一份讨虏檄文,由陈名夏和周钟共同书写的檄文中引用了“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一语,驳斥了吴三桂“借虏平寇"的说辞,和满清“助明剿贼"的谎言。
檄文明确表示吴三桂引虏入关乃是汉奸行动,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是为了大明和中国百姓,故天下人人可以击此国贼。文中还声明,大顺和大明之间争夺的不过是中国该往哪里走的问题,而满人入关则是赤裸裸的入侵,凡是中国之人绝不会同其合作残害中国百姓。
讨虏檄文分发出去后,极大的震动了河北、山东、山西的百姓,因为这三处地方都受到过清军入关的荼毒。特别是北京周边的百姓,多尔衮此时正试图劝说北京百姓和那些投降的明军一样剃发,但是和顺从的明军不同,大明的百姓对于谁做皇帝也许是漠不关心的,毕竟皇帝已经几十年没有关心过他们了,但是对于剃发这件事的抵触却很大。
再加上李自成和大明太子一起联名的讨虏檄文,京城周边的百姓不由发起了反抗剃发的运动,于是在实施了20天的剃发令后,多尔衮不得不被迫收回了剃发的命令。
不过他一边劝说河北的百姓不要相信谣言,收回剃发令;一边却又动用了新建不久的绿营军,对那些暴动的村庄进行了屠杀。由于多尔衮封锁了京城内外的各处交通要道,使得这些村庄互相不能传递消息,因此京城附近的农民暴动也渐渐平息了下来。
在这些绿营军屠杀村子的过程中,有些军士